“不寒而栗”源出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,說的是西漢武帝時期大臣義縱執法的事。義妁(醫生)的弟弟義縱嚴于執法,治理南陽、定襄等地時手段強硬,使壞人聞風喪膽。在定襄的鎮壓活動中,一天之內竟“殺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”。司馬遷認為他在治理國家中表現出的出色才干,但又認為他手段太殘忍、殺人太多,在《史記》中還是把他列入“酷吏”的行列之中了。
“栗”,顫抖,也指人皮膚上出現的小顆粒,俗稱“雞皮疙瘩”,在感受突如其來的寒冷時才會出現,是機體抵御寒冷的一種積極性應激措施,是“因寒而栗”。“不寒而栗”,身雖有“栗”的表現,卻不因寒冷而來,是驚嚇前提下的精神因素引發機體出現的另一類特殊反應。
健康話題
由寒冷造成的疾病很多,常見的如風寒感冒、慢性支氣管炎、心腦血管疾病、關節炎等。有研究表明,當氣溫從攝氏零度上降至零下度數兩天以上,或一次降溫幅度突然超過10℃時,感冒就會大批發生。當日氣溫變化在3℃以上、相對濕度變化大于12%、氣壓變化大于1千帕以上時,關節炎病人的復發率就會明顯增長。當氣溫達到0℃時,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就進入了預警階段,從入冬的11月到次年的3月,該病的發病率超過全年的50%。可見,防寒、御寒對于人體的健康來說,是非常關鍵的環節。
御寒有招
中醫學認為,寒冷是機體陽氣不足所致。陽氣具有溫養、統攝、固衛的功能,當機體陽氣不足以自用,或不能夠制約亢奮的陰氣時,就會表現出寒象來。在臨床上,除有畏寒肢冷、肢體不展外,還會同時出現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體軟躇臥等一系列與寒冷相關的癥狀。針對寒冷產生的原因,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來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。
加強身體鍛煉 通過經常性的跑步、打球、登山等運動,改善血液循環和代謝功能,加快機體在寒冷狀態下熱量的生產過程。
提高機體的適應性 通過冬泳、洗冷水浴等形式,使機體逐漸建立起對寒冷氣候突然變化的應激機制,使之處事不驚、遇寒不怯。
科學安排飲食 通過進食高碘(如海帶、海魚、海蜇、蝦米)、高鐵(如瘦肉、動物肝臟、家禽、菠菜、黑木耳等)、高脂肪(如肥肉、核桃、花生等)、高蛋白(如豆制品、乳制品、蛋類等)、高熱能(如羊肉、狗肉、辣椒、胡椒、生姜等)食物,使熱有生化之源。
抗寒中的誤區
在對抗寒冷的問題上,長期存在著以下一些誤區。
“衣服穿得越多越暖和” 這實際是欠全面的。在寒冷的冬季,多穿一些衣服固然會暖和些,但保暖能力并不與衣服的厚薄成正比。過厚的衣服,一方面會促進體內產熱、血管擴張,反而促使了皮膚的散熱過程;另一方面,厚衣間的空氣層超15毫米時,空氣的對流會明顯加大,保暖能力相反會下降。
“喝酒可以祛寒” 這也是不科學的做法。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,確實可以產生一些熱量。不過,它產生的熱量是微乎其微的,所發揮的驅寒作用也是短暫的。人的血管在受到酒精的刺激后會產生擴張,被抑制了的收縮運動會影響機體散熱機制的控制能力,很快會產生出寒冷來,并且比沒有喝酒前更嚴重。
中醫有舌診,常用作診斷病癥的依據,部分人觀察自己的舌頭..[詳細]
西安附兒中醫醫院“兒童發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育疾病名醫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