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形態采制】
茱萸是落葉喬木或灌木,生于山川低谷,有山茱萸、吳茱萸、食茱萸之分,分別開小黃花、黃綠花、淡綠花。山茱萸、吳茱萸結紅果,味香烈,可入藥。樹高2~5米,全株奇香且柔毛黃褐。羽狀奇數復葉,橢圓對生。雌雄異株,花序傘形,6~8月開花。果實扁珠,熟時紫紅味酸。10月果實未裂時采之。
食茱萸為落葉喬木,果實味苦也可入藥。
吳茱萸別名有吳萸、吳萸子、常吳萸、川吳萸、淡吳萸。主產于長江流域及華南一帶。湖南常德產者佳;廣西左江產者上乘,右江產者質也優;日本產者質量不如中國產者。
【養生保健作用】
吳茱萸辛、苦,有小毒,歸肝經、腎經、脾經、胃經,是足三陰經藥,宣寒濕痹,通絡活血,溫中降逆止嘔,開郁化滯,潤肝燥脾,散寒止痛,助陰止瀉,主治肝火犯胃、腕肋疼痛、口苦嘈雜、嘔吐酸水、不喜熱飲。配烏藥、小茴香,可治療寒疝疼痛;配桂枝、干姜,可治療痛經及腳氣疼痛;配人參(或黨參)、生姜,可治療厥陰頭痛;配黃連,可治療偏熱脅肋脹痛。
【養生配方推薦】
(1)將吳茱萸搗碎研細末,每用6~15克調醋涂在雙腳涌泉穴上,用紗布固定。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,24小時即痊愈。
(2)吳茱萸20~30克。研末,用醋調外敷足心,固定。治療原發性高血壓,24小時癥狀減輕。輕者一次,重者2~3次。
(3)吳茱萸2.5~3克。研末,醋調,外敷于臍部,紗布兩層固定,每12小時更換1次。治療慢性消化不良。
(4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左金丸處方:黃連600克,吳茱萸100克。為黃褐色水丸。主要功能為瀉火、疏肝、和胃、止痛。口服。每日2次,每服3~6克。
【保健注意】
(1)吳茱萸用時要對癥、辨證。明代繆希雍在《本草經疏》提出“六不宜用”:即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;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者不宜用;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;赤白下痢者,暑邪入于腸胃而非酒食生冷、停滯積垢者不宜用;小腸疝氣非感寒邪及初發一二次者不宜用;霍亂轉盼由于脾胃虛弱冒暑所致,而非寒濕生冷干犯腸胃者不宜用。有此六不宜,吳茱萸用藥范圍更容易掌握了。本藥辛熱燥烈,容易損氣動火,故不能多用久用。咽干目澀、頭暈耳鳴、顴紅盜汗、手足心熱、干咳心煩、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。
(2)常用量1.5~5克。
(2)用水反復浸泡去毒后再用。
中醫有舌診,常用作診斷病癥的依據,部分人觀察自己的舌頭..[詳細]
西安附兒中醫醫院“兒童發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育疾病名醫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