絲瓜絡
本品為較常用中藥。始載《本草綱目》,原名絲瓜。
別名:絲瓜筋。
來源:為葫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絲瓜的干燥果實的網狀筋絡。均為栽培。
產地:主產于江蘇、浙江等地,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產。
采收加工: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,搓去果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,至果皮、果肉腐爛,取出洗凈,除去種子,曬干。
性狀鑒別:本品呈長筒形或長棱形,略彎曲,兩端漸細,一般長30~70厘米,中間直徑7~10厘米。白色或黃色,全體系由多層絲樣筋絡纏繞交織而成的網狀物。體輕,質韌,有彈性,不易折斷。切斷面有三個大孔洞,有時里面殘留黑色種子。氣無,味淡。
以筋細、質韌,潔白輕松,無子者為佳。
主要成分:含多縮木醣和纖維素。
功效與作用:祛痰、祛風通絡、活血消腫。據觀察,作用為利尿解毒和清熱。
炮制:切段,生用或炒炭。
性味:甘、平。
歸經:入肺、胃、肝經。
功能:清熱解毒、活血通絡、利尿消腫。
主治:筋骨酸痛、胸脅痛、乳汁不通、經閉、睪丸腫痛、便血、崩漏等癥。
臨床應用:1、用于肺熱咳嗽(氣管炎、肺炎),小兒和老人均可用。如為小兒急性支氣管炎、肺炎,有高熱、胸痛、痰難咳出,可于麻杏石甘湯或葦莖湯基礎上酌加絲瓜絡9~15g,能加強清熱祛痰作用。至于老年慢性氣管炎,近年來已開始試用絲瓜絡治療,有一定止咳、祛痰作用,但效果不如絲瓜藤好。
2、用于跌打損傷、腫痛,尤其腰背和胸脅部瘀痛,常配行氣鎮痛藥,如枳殼、橘絡、柴胡等,方如通絡止痛湯。
3、用于風濕關節痛、肌肉痛,尤其急性發作、局部腫痛、小便不利屬于熱痹者較適合,配防己、桑枝等,方如桑尖湯,或加入清熱瀉火劑中亦可。
此外,夏天外感暑濕,四肢困倦,小便短赤,可用絲瓜絡、冬瓜皮、生薏苡仁各30g,水煎服。
用量:9~12g,大劑可用至30g。
處方舉例:通絡止痛湯:絲瓜絡9g、橘絡9g、枳殼9g、白蔻殼1.5g、柴胡6g、白芍9g、乳香6g、沒藥6g,水煎服。
注:廣東、廣西所產的絲瓜(帶皮者),為同科植物棱角絲瓜(粵絲瓜),其干燥果實,長棱形,具韌性的果柄,果皮來黃色,上有8~10條縱棱脊。本品在廣東、廣西習稱絲瓜布藥用。其果實的筋絡,與絲瓜的筋絡相似。
附:絲瓜子
來源:為絲瓜的干燥種子。
產地:同絲瓜。
性狀鑒別:呈扁平橢圓形,長約1.2厘米,寬約7毫米,厚約2毫米。種皮灰黑色或黑色,邊緣有極狹的翅。種皮稍硬,剝開后內有種仁一枚,外被灰綠色的內種皮;子葉兩片,黃白色。氣無,味苦。
棱角絲瓜的種子較厚,卵形,黑色,有網狀紋,邊緣無翅。余同絲瓜子。
效用:清熱化痰,潤燥,有驅蟲作用。
西安附兒中醫醫院“兒童發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育疾病名醫..[詳細]